- 定做培养基/定制培养基
- 颗粒培养基
- 标准菌株生化鉴定试剂盒
- 预灌装即用型成品培养基
- 2025年版中国药典
- 促销/特价商品
- 院感/疾控/体外诊断/采样管
- 样品采集与处理(均质)产品
- 按标准检索培养基
- 模拟灌装用培养基
- 干燥粉末培养基
- 培养基添加剂/补充剂
- 生化反应鉴定管
- 染色液等配套产品
- 对照培养基/标准品
- 实验耗材与器具
- 生化试剂/化学试剂
- 菌种鉴定服务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我国首头人工饲养雌性二代江豚满周岁,曾有两亿人见证其出生
[所属分类: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3-6-30] [发布人:邵玉倩] [阅读次数:] [返回]
我国首头人工饲养雌性二代江豚满周岁,曾有两亿人见证其出生
作者:李思辉 廖鑫 来源:中国科学报
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topbiol.com
“周岁生日快乐!”6月27日,中国首头人工环境下自然繁育并存活的二代雌性江豚“小久久”迎来一岁生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应邀赶往位于湖北武汉市的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共同为“淘淘”庆生。
“小久久”近照。孙晓冬摄
江豚“一家子”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介绍,“小久久”出生时体重6.5公斤、体长70厘米,经过一年的成长,如今体重已达35公斤、体长长至1.1米。她不仅是捕捉活鱼的小能手,还会配合训练员吃添加有各种营养元素的冰鲜饵料鱼,每天的进食量能稳定达到两公斤。
此外,“小久久”还会跟着她的妈妈“福久”在水中学习各种泳姿,真正做到“既能吃又会玩”。有妈妈和训练员们的贴心照顾,“小久久”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王克雄告诉记者,刚满周岁的“小久久”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它的父母分别是世界上首例在人工饲养环境下自然繁殖成功的江豚“淘淘”和2011年从鄱阳湖迁入白鱀豚馆的江豚“福久”。江豚爸爸“淘淘”今年18岁,江豚妈妈“福久”正值壮年。
她还有两位大哥哥,分别叫“e波”和“汉宝”,这两位也是在白鱀豚人工饲养环境下出生的江豚,由于体态丰满,它们曾被科学家戏称为“鱼雷兄弟”,现如今两位哥哥都已长大。
两亿人见证
“小久久”出生那天,超过2亿网民在线陪产这位“江豚宝宝”,是当之无愧的豚类第一“网红”。出生后,江豚“福久”作为母亲一直积极主动跟随看护,引导“小久久”深潜水并与之伴游,在出生后的第二天的4时30分左右,“小久久”成功吃到了第一口母乳,也由此开启了她的美好豚生。
去年10月24日,适逢国际淡水豚日暨长江江豚保护日,武汉市7家爱心企业为它们捐赠了20000斤新鲜活鱼,而四个月大的“小久久”也逐步开始混合喂养的计划。混合喂养对于年龄尚幼的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直到今年2月25日,“小久久”才第一次捕捉并吃进去了一条小活鱼。“第一次捕捉并吃鱼看似简单,其实是她成长足迹中重要的一环,也代表着‘小久久’在慢慢掌握生存技能”,王克雄介绍。
让“微笑天使”生生不息
今年2月28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最新考察结果:长江江豚种群数量1249头。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王丁表示:“过去四十多年的监测显示长江江豚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这次的结果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长江江豚种群数量首次呈现止跌回升态势,这得益于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等政策的实施落地,得益于全社会对长江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关注。
4月25日,湖北长江洪湖新螺段和石首天鹅洲4头长江江豚(3雄1雌)放归长江,这是国内首次尝试将迁地种群放归到长江中。“这一步我们走了30多年”,王丁表示:“这是长江江豚保护一个新的里程碑,也将完成长江江豚保护技术体系的最后一个关键的技术闭环。”
长江江豚的命运成为全国两会上的热门话题。今年全国两会上,5名住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关于加大长江江豚保护力度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王琼提出“在武汉大力建设“数字江豚”平台”,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王丁告诉《中国科学报》,未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将继续做好江豚保护的科研创新和社会力量支撑,促进人与长江和谐共生,让“微笑天使”生生不息。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后台联系删除。)
作者:李思辉 廖鑫 来源:中国科学报
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topbiol.com
“周岁生日快乐!”6月27日,中国首头人工环境下自然繁育并存活的二代雌性江豚“小久久”迎来一岁生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应邀赶往位于湖北武汉市的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共同为“淘淘”庆生。
“小久久”近照。孙晓冬摄
江豚“一家子”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介绍,“小久久”出生时体重6.5公斤、体长70厘米,经过一年的成长,如今体重已达35公斤、体长长至1.1米。她不仅是捕捉活鱼的小能手,还会配合训练员吃添加有各种营养元素的冰鲜饵料鱼,每天的进食量能稳定达到两公斤。
此外,“小久久”还会跟着她的妈妈“福久”在水中学习各种泳姿,真正做到“既能吃又会玩”。有妈妈和训练员们的贴心照顾,“小久久”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王克雄告诉记者,刚满周岁的“小久久”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它的父母分别是世界上首例在人工饲养环境下自然繁殖成功的江豚“淘淘”和2011年从鄱阳湖迁入白鱀豚馆的江豚“福久”。江豚爸爸“淘淘”今年18岁,江豚妈妈“福久”正值壮年。
她还有两位大哥哥,分别叫“e波”和“汉宝”,这两位也是在白鱀豚人工饲养环境下出生的江豚,由于体态丰满,它们曾被科学家戏称为“鱼雷兄弟”,现如今两位哥哥都已长大。
两亿人见证
“小久久”出生那天,超过2亿网民在线陪产这位“江豚宝宝”,是当之无愧的豚类第一“网红”。出生后,江豚“福久”作为母亲一直积极主动跟随看护,引导“小久久”深潜水并与之伴游,在出生后的第二天的4时30分左右,“小久久”成功吃到了第一口母乳,也由此开启了她的美好豚生。
去年10月24日,适逢国际淡水豚日暨长江江豚保护日,武汉市7家爱心企业为它们捐赠了20000斤新鲜活鱼,而四个月大的“小久久”也逐步开始混合喂养的计划。混合喂养对于年龄尚幼的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直到今年2月25日,“小久久”才第一次捕捉并吃进去了一条小活鱼。“第一次捕捉并吃鱼看似简单,其实是她成长足迹中重要的一环,也代表着‘小久久’在慢慢掌握生存技能”,王克雄介绍。
让“微笑天使”生生不息
今年2月28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最新考察结果:长江江豚种群数量1249头。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王丁表示:“过去四十多年的监测显示长江江豚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这次的结果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长江江豚种群数量首次呈现止跌回升态势,这得益于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等政策的实施落地,得益于全社会对长江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关注。
4月25日,湖北长江洪湖新螺段和石首天鹅洲4头长江江豚(3雄1雌)放归长江,这是国内首次尝试将迁地种群放归到长江中。“这一步我们走了30多年”,王丁表示:“这是长江江豚保护一个新的里程碑,也将完成长江江豚保护技术体系的最后一个关键的技术闭环。”
长江江豚的命运成为全国两会上的热门话题。今年全国两会上,5名住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关于加大长江江豚保护力度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王琼提出“在武汉大力建设“数字江豚”平台”,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王丁告诉《中国科学报》,未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将继续做好江豚保护的科研创新和社会力量支撑,促进人与长江和谐共生,让“微笑天使”生生不息。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后台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