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做培养基/定制培养基
- 颗粒培养基
- 标准菌株生化鉴定试剂盒
- 预灌装即用型成品培养基
- 2025年版中国药典
- 促销/特价商品
- 院感/疾控/体外诊断/采样管
- 样品采集与处理(均质)产品
- 按标准检索培养基
- 模拟灌装用培养基
- 干燥粉末培养基
- 培养基添加剂/补充剂
- 生化反应鉴定管
- 染色液等配套产品
- 对照培养基/标准品
- 实验耗材与器具
- 生化试剂/化学试剂
- 菌种鉴定服务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黏菌素增效佐剂治疗肠杆菌科细菌研究获进展
[所属分类: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3-6-15] [发布人:邵玉倩] [阅读次数:] [返回]
黏菌素增效佐剂治疗肠杆菌科细菌研究获进展
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topbiol.com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和广东省兽药研制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教授刘雅红团队在黄酮化合物增效黏菌素治疗肠杆菌科细菌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
黏菌素作为临床上治疗多药耐药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杀菌能力,能有效地抑制肠杆菌的繁殖,减少感染的风险。黏菌素虽具有快速杀灭耐药菌的疗效,但其体内功效一直不理想,这表明宿主体内的病原体可能对常规剂量的黏菌素有不同的反应。
此外,染色体介导(如PhoPQ和PmrAB)和质粒介导(如Mcr-1)的黏菌素耐药性极大地限制了黏菌素在一线治疗应用中的功效,因此急需开发挖掘黏菌素增效佐剂,重塑细菌对于黏菌素的敏感性。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研究团队使用模拟宿主内体环境的培养体系进行黏菌素增效佐剂的筛选。筛选发现7,8-二羟基黄酮,杨梅素和木犀草素可以有效提高黏菌素的杀菌能力,并且包括黏菌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
在进一步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上述具有邻苯二酚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扰乱细菌胞内的铁稳态,使胞内从高比例的Fe3+转变成高比例的Fe2+状态,从而抑制PmrB对Fe3+的响应,并减少PmrA的磷酸化水平及其下游脂多糖修饰基因的表达水平。最终导致细菌膜上正电荷修饰减少,使更多的黏菌素可以有效地和细菌细胞膜结合,从而增强黏菌素的杀菌效果。
该研究结果表明了靶向细菌铁稳态作为开发新的抗菌方案策略的潜力。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g4205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后台联系删除。)
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topbiol.com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和广东省兽药研制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教授刘雅红团队在黄酮化合物增效黏菌素治疗肠杆菌科细菌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
黏菌素作为临床上治疗多药耐药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杀菌能力,能有效地抑制肠杆菌的繁殖,减少感染的风险。黏菌素虽具有快速杀灭耐药菌的疗效,但其体内功效一直不理想,这表明宿主体内的病原体可能对常规剂量的黏菌素有不同的反应。
此外,染色体介导(如PhoPQ和PmrAB)和质粒介导(如Mcr-1)的黏菌素耐药性极大地限制了黏菌素在一线治疗应用中的功效,因此急需开发挖掘黏菌素增效佐剂,重塑细菌对于黏菌素的敏感性。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研究团队使用模拟宿主内体环境的培养体系进行黏菌素增效佐剂的筛选。筛选发现7,8-二羟基黄酮,杨梅素和木犀草素可以有效提高黏菌素的杀菌能力,并且包括黏菌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
在进一步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上述具有邻苯二酚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扰乱细菌胞内的铁稳态,使胞内从高比例的Fe3+转变成高比例的Fe2+状态,从而抑制PmrB对Fe3+的响应,并减少PmrA的磷酸化水平及其下游脂多糖修饰基因的表达水平。最终导致细菌膜上正电荷修饰减少,使更多的黏菌素可以有效地和细菌细胞膜结合,从而增强黏菌素的杀菌效果。
该研究结果表明了靶向细菌铁稳态作为开发新的抗菌方案策略的潜力。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g4205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后台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