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做培养基/定制培养基
- 颗粒培养基
- 标准菌株生化鉴定试剂盒
- 预灌装即用型成品培养基
- 2025年版中国药典
- 促销/特价商品
- 院感/疾控/体外诊断/采样管
- 样品采集与处理(均质)产品
- 按标准检索培养基
- 模拟灌装用培养基
- 干燥粉末培养基
- 培养基添加剂/补充剂
- 生化反应鉴定管
- 染色液等配套产品
- 对照培养基/标准品
- 实验耗材与器具
- 生化试剂/化学试剂
- 菌种鉴定服务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新研究揭示氧化的弧下软流圈地幔
[所属分类: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2-3-28]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2] [阅读次数:] [返回]
新研究揭示氧化的弧下软流圈地幔
作者:朱汉斌 邓土连 来源:中国科学报
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topbiol.com
3月23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一项最新成果。该研究通过对全球十万多件弧火山岩样品数据进行系统汇总和梳理,揭示了氧化的弧下软流圈地幔。
氧,作为生命生存的关键物质,是维持地球宜居环境的必要条件。大洋板块的俯冲携带了大量硫、铁、碳等氧化还原敏感的变价元素进入地球内部,驱动着地球表面与地球深部之间的氧循环,控制了地球历史时期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对于宜居地球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弧火山岩比洋中脊玄武岩更为氧化,然而其氧化的成因是“幔源”(俯冲板片对地幔楔的物质贡献)还是“壳源”(地壳演化过程的影响)存在极大争议,也是国际前沿的学术问题。而目前研究中的难点是,几乎没有能代表原生弧岩浆组成的火山岩,难以从根本上限定弧火山岩氧化的成因。
原生弧岩浆的氧化还原状态决定了岩浆中变价元素S的含量,从而控制了岩浆中亲硫元素Cu的系统变化。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赵思宇、副研究员杨阳、研究员赵太平等人,对全球十万多件弧火山岩样品数据进行了系统汇总和梳理,发现不同俯冲带弧火山岩中的Cu/Zr比在岩浆演化初期均保持恒定,首次提出MgO>6%的弧火山岩的Cu/Zr比保存了其原生岩浆的信息,记录了地幔部分熔融过程中地幔硫含量和氧化还原状态的系统变化。
该研究重新限定了弧下地幔的硫含量,创新性地运用弧火山岩的Cu/Zr比识别出全球弧岩浆中变价元素硫和亲硫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明确了弧下地幔比洋中脊地幔更氧化,证实了弧岩浆氧化的成因来自于“幔源”。
弧岩浆中的Cu不仅记录了原生弧岩浆氧化还原状态的信息,也是斑岩铜矿成矿的关键。斑岩铜矿占据了全球75% Cu的勘探总量,主要产出于俯冲带。超大型斑岩铜矿主要分布在地壳厚度较厚的弧,前人提出厚弧火山岩中低Cu含量是岩浆在深部地壳中硫化物大量堆晶的结果,以此提出早期大量硫化物堆晶是厚弧富集大型斑岩铜矿的关键。
然而,该研究揭示了厚弧的原生岩浆具有较低Cu含量,是地壳厚度控制下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的结果,并不需要早期大量硫化物堆晶过程来降低岩浆中的Cu含量,这对斑岩铜矿中Cu的超常富集机制提出了挑战。
该研究为近十年来关于弧岩浆氧化成因的争论提供了新的限定,为地表与地球深部的氧循环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也为揭示斑岩铜矿的成因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k0718
作者:朱汉斌 邓土连 来源:中国科学报
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topbiol.com
3月23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一项最新成果。该研究通过对全球十万多件弧火山岩样品数据进行系统汇总和梳理,揭示了氧化的弧下软流圈地幔。
氧,作为生命生存的关键物质,是维持地球宜居环境的必要条件。大洋板块的俯冲携带了大量硫、铁、碳等氧化还原敏感的变价元素进入地球内部,驱动着地球表面与地球深部之间的氧循环,控制了地球历史时期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对于宜居地球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弧火山岩比洋中脊玄武岩更为氧化,然而其氧化的成因是“幔源”(俯冲板片对地幔楔的物质贡献)还是“壳源”(地壳演化过程的影响)存在极大争议,也是国际前沿的学术问题。而目前研究中的难点是,几乎没有能代表原生弧岩浆组成的火山岩,难以从根本上限定弧火山岩氧化的成因。
原生弧岩浆的氧化还原状态决定了岩浆中变价元素S的含量,从而控制了岩浆中亲硫元素Cu的系统变化。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赵思宇、副研究员杨阳、研究员赵太平等人,对全球十万多件弧火山岩样品数据进行了系统汇总和梳理,发现不同俯冲带弧火山岩中的Cu/Zr比在岩浆演化初期均保持恒定,首次提出MgO>6%的弧火山岩的Cu/Zr比保存了其原生岩浆的信息,记录了地幔部分熔融过程中地幔硫含量和氧化还原状态的系统变化。
该研究重新限定了弧下地幔的硫含量,创新性地运用弧火山岩的Cu/Zr比识别出全球弧岩浆中变价元素硫和亲硫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明确了弧下地幔比洋中脊地幔更氧化,证实了弧岩浆氧化的成因来自于“幔源”。
弧岩浆中的Cu不仅记录了原生弧岩浆氧化还原状态的信息,也是斑岩铜矿成矿的关键。斑岩铜矿占据了全球75% Cu的勘探总量,主要产出于俯冲带。超大型斑岩铜矿主要分布在地壳厚度较厚的弧,前人提出厚弧火山岩中低Cu含量是岩浆在深部地壳中硫化物大量堆晶的结果,以此提出早期大量硫化物堆晶是厚弧富集大型斑岩铜矿的关键。
然而,该研究揭示了厚弧的原生岩浆具有较低Cu含量,是地壳厚度控制下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的结果,并不需要早期大量硫化物堆晶过程来降低岩浆中的Cu含量,这对斑岩铜矿中Cu的超常富集机制提出了挑战。
该研究为近十年来关于弧岩浆氧化成因的争论提供了新的限定,为地表与地球深部的氧循环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也为揭示斑岩铜矿的成因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k0718